空洞的语言

荒诞的事情一如既往地每日上演,今日,泛文化类播客 《剩余价值》 正式被中文互联网全平台封杀,猜测主要原因是其五十一期节目「瘟疫、语言和具体的人」中对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的采访有关,截至现在,主播迫于压力删除了 官网 以及 Spotify 等海外平台的这一集内容。关于这件事情,李如一 写了一篇关于这件事情的 总结文章,并且在 Telegram 的平台 Telegra.ph 存档了 这期节目的文字稿

关于互联网审查之恶,我就不在此赘述。简单说说这期节目以及节目中让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个点吧,也就是在整个新冠肺炎防控期间,官方以及相关宣传机构使用的军事化语言结构,比如「战时状态」,「战疫」,「早日打赢这场硬仗」以及「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、总体战、狙击战」等说法。对于在一个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用到的这类军事化用语,罗登的解释是这样的:

军事术语侵入日常生活语言的情况,当然由来已久,这恐怕是20世纪的特点。另外也和中国在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当中,始终处在对内对外的战争状态有关。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,无论是国民革命还是后来的共产主义革命,军事所占的比重都非常高,对军事文化的崇拜也变得非常高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军事语言,而军事语言的侵入对整个文化的伤害或者影响是很大的。

以及

当你强调这是“战时状态”的时候,事实上不仅是给最高的公权力开放了极大的可能,也给那些地痞流氓开放了一种可能。我们这两天看微博上微信上传播的那些小视频,有人把在家里打麻将的人都赶出去游街。起码的法律都被破坏了,基本的人权都给毁灭了。为什么?因为在“战时状态”。因为我们在“战时状态”,我们就什么都可以做,所以使用这种语言的危害性是极大的。

对此,罗登深恶痛绝,给人们的建议是:

如果我们觉得应该改变我们的文化的话,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从自我做起,少说这种军事性语言。我们有足够的语言和足够的词汇来表达我们的思想,用不着使用这些斩钉截铁的、非此即彼的排他性的军事语言。至于体制如何使用这些语言,它有自己的惯性,很难改变,但是作为普通人应该这种自觉意识。 过去我们没有这种自觉意识。我在好几个场合说过这个话题,但是没有人有反应。可这次反应特别强烈,所以这可能是一个机会,让人们意识到这种语言的空洞和危害。

我想到的是,自2013年以来,知乎网友们对这类语言的戏谑称呼共产中文腔,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审查下已经不复存在,但通过谷歌搜索还能找到 之前的一些讨论。对于共产中文腔,李如一在 Twitter 的评论中说到:

我讨厌的共产中文绝对不是政府工作报告那类,而是一些明明正确,但看上去就是令人恶心的东西。比如:

「通过提升书店颜值来吸引顾客是值得鼓励的,但书店只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,每一家书店的独特性就在于书的品位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底蕴。」

在中国长大的年轻人们几乎都对这种语言风格深恶痛绝,这种空洞而没有任何价值的语言像极了小时候的领导讲话,或者大多数官员的发言。我们也必须承认,这类语言确实可以用来控制头脑和心灵,形成其特定的用法结构,根深蒂固于体制中。让我想起乔治·奥威尔的 名言

如果思想可以败坏语言,那语言也同样可以败坏思想。

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,少用这类语言,用更精准的中文去表达自己的想法,阻止中文的进一步腐败。